原專雙月刊_2025年05月12期

設計師日常–蔡國華老師專訪   文/魯瑪夫主任

每一位在同樣領域的專業人士,經歷養成的培育之路上,勢必有著形形色色的沿途風景,因為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及客觀環境不同,諸如個性、家庭支持,遇見的同儕團體或學習經歷等,都會影響著人的選擇取向。蔡國華老師認為自己的學習歷程及專業養成,學、產業並重且同時進行,沒有明顯的分界。他的博士論文為〈以漫遊者視角探討金門人文地景中的場所精神〉。

「我的學生時期有點分散,並且有點長,所以我對於學術與理論的落差這點,並沒有太多的觀察,但是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建立好美術基礎真的非常重要,使我在親手實作的技能上獲得非常紮實的功夫。」蔡國華老師並不是那個年代的、純粹坐在教室上課並埋首讀書的「乖學生」,他反而對於設計實務有著濃厚的興趣,早早跳進了產業界,因此特別著重許多實踐的驗證。他還提到最後的博士研究才偏向於人的行為研究,幫助他在設計決策上擁有更多層面的思維。

蔡國華老師從事設計行業近40年,快要半個世紀,可能也佔了他人生的四分之三個年頭,因此對於產業的運作再熟悉不過。他把曾經接觸過的設計業細分為產品、建築、景觀或單件物品等,絕大多數屬於空間方面的立體設計,他認為:「若從廣義的角度來談,等於一樣,都叫設計。」。

選擇立體設計的原因,蔡國華老師說其實與環境條件有關:「在早年,尚未步入網路世代的環境,職場內容不如現在多元,在美術工藝方面的基礎上並沒有太多選項,當時花了少許時間評比了平面與立體設計的各方面優缺點及個人偏好,最終選擇立體方面的設計工作。」而現在的學習環境趨於多元,選項更多,資源和工具也更多、更方便,「期望原專班的同學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之下,透過老師專業教導的推波助瀾,一定可以發揮得更好,有更好的成果。」蔡國華老師如此衷心祝福原專班同學。

當與蔡國華老師談到創業,他的回答翻轉了我的想法,我以為他會講出客戶的要求、預算的拿捏等等,沒想到他說:「我並沒有創業,只是保有解決問題的態度,案件出現就解決,不懂就問、學、做!我不懂得接案的技巧,就只是遇事解決,努力做好,多年後總結了一個結論『服務做好就不用做業務』」。

設計產業融合了龐雜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累積,設計師並非「萬事通」,應為「萬事不通」這並非說真的完全什麼都不懂,而是心態,面對客戶和供應商、面對老師傅和學徒、處理施工地點的工安及環衛,諸如此類,整條產業鍊的環節,猶如一條鞭子,鞭策著設計師的整體能力的積累和提升。。

從業40年,做出的成品無數,是否有靈感淘空的時刻?蔡老師的哆拉A夢靈感百寶袋就是流浪與漫遊,他不願意讓文獻資料限制住他的想像。蔡老師無目的的隨意行走間,市井小民運轉日常的小行星輕觸擦撞,靈感油然而生,也許是看見一對老夫妻牽手漫步的感動瞬間,或許逛累了坐下來喝杯咖啡時靈光乍現,這種方式,確實與蔡老師不拘小節的性格相當匹配。

雖然取得設計靈感被形容的如此輕描淡寫,蔡老師回憶起他40年的養成之路,還是認為:「其實整個設計行業都挺難的,因為它有表相的、內涵的及包羅萬象的知識,具象、抽象的表達,在學生時期甚至有可能連話都聽不明白,怎麼下手。因此建議初學者用心過生活和學習,建立細膩的觀察力,要有強大的好奇心、求知慾,適當的時機要有實證的勇氣。」。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