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113-2 原民文化產業暨設計專題職涯沙龍講座

部落創生──土地文化的品牌創生

主題|部落創生──土地文化的品牌創生
講者|拿鞘 Nihao Nature 創辦人 劉大衛(Yawi Akin)
時間|114年4月9日(三)
地點|中原大學 熱誠樓 原住民專班辦公室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簡稱:原專班)主任魯瑪夫表示於本學期舉辦第五場次的「原民文化產業暨設計專題職涯沙龍講座」,也利用導師時間特別邀請「拿鞘 Nihao Nature」創辦人劉大衛老師(Yawi Akin),分享其在部落、文化、設計與產業之間穿梭實踐的歷程與深刻體會。

講座當天,吸引來自不同背景與專業的聽眾,包括菲律賓外籍博士班學生與元智大學原資中心助理前來交流,顯示議題不僅具在地性,更具跨文化的普世共鳴。透過這樣的平台,原專班也期待能促進資源共享、跨校合作,實踐「共學、共好」的願景。

🍃 拿鞘:用設計說文化的故事

「拿鞘 Nihao Nature」自2016年成立起,便以原鄉常見卻逐漸淡出的自然材料——檳榔葉鞘,開展品牌設計旅程。劉老師提到:「我們不是只是設計產品,而是試圖找回一種文化脈絡下的使用關係。」透過產品的開發,讓人重新感受土地的氣味與文化的溫度。

初期產品開發並未照搬現成樣式,而是深入探索部落傳統工藝,如葉鞘鍋具與包覆技法,轉化出具彎折線條與自然肌理的設計語彙。在與設計工藝者反覆討論與合作中,逐步建立屬於「拿鞘」的品牌美學,也因此當市場提出不同審美時,他們能自信地回應:「我們的設計,是從文化長出來的。」

🛍 從部落走向世界的合作歷程

品牌成立以來,「拿鞘」積極與不同企業與機構合作,逐步擴展影響力。與新光三越的合作,讓品牌獲得專業認可與更大曝光,同時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在日本市場的經驗中,更發現當地消費者對「自然的不完美」反而有更高的接受度──那是文化與生命力的具象展現。

這些合作不僅拓展品牌市場,也讓團隊持續反思:「每一個設計決定背後的文化意涵是什麼?」

🔥 品牌創業:從土地長出的文化實踐

在講座尾聲,劉大衛老師以深沉語氣分享:「品牌創業,其實是一段文化學習的歷程。我們不應該複製成功的模式,而是要從自己的文化脈絡中,慢慢長出自己的樣子。」

他強調,在品牌經營的過程中,他始終不斷自問:

  • 「這樣做,是我們的嗎?」
  • 「這樣呈現,外界怎麼看待我們原住民品牌?」

這份堅持,讓「拿鞘」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他們仍相信,只要耐心耕耘、深耕文化,來自土地的語彙終能與世界對話。

🌿 學生回饋:設計與文化的距離,其實很近

參與講座的多位設計背景學生紛紛表示,這場講座讓他們重新思考「文化與設計的距離」──那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日常中可以實踐與落地的真實經驗。透過老師的分享,他們學習到品牌經營與產品開發的基本思維,也理解了文化品牌所需的耐心與價值思維。

來自菲律賓的外籍博士生亦分享反思:雖然家鄉也廣泛使用棕櫚樹材料從事工藝製作,但他從未思考過其背後的文化意涵。這次講座提醒他重新認識「自己從哪裡來、又該如何說自己的故事」。

學生也踴躍提問,例如產品如何定價?又如何與市場對話?這顯示同學們對實務操作的高度興趣與積極探索。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也勉勵學生們:「創業細節往往不是課堂可以教會的,而是要透過與業界前輩的互動學習。我們邀請劉老師來,就是希望大家能看見文化產業最真實的一面,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實踐起點。」這場講座不僅是一場品牌經驗的分享,更是一場深層的文化對話,帶領學生從土地出發,重新思考設計的價值與文化的可能。透過劉大衛老師的真誠分享,學生們不僅拓展了視野,也獲得了面對未來職涯的靈感與勇氣。

本次職涯沙龍講座亦為「原民文化產業暨設計專題」系列專題課程的一環,感謝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讓原專班能夠持續鏈結產業、走入部落、連結國際,並打造一個以學生為本、以文化為根的學習平台。未來,原專班也將持續規劃更多跨界講座與文化行動,陪伴學生在文化與設計的交會處,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