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生態與文化 X 再生語境空間設計」—— 信實基地貨櫃屋改造計畫
🔍 教學實踐計畫目標:
- 永續發展與環保設計:以 SDGs(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將貨櫃屋廢物利用,創造符合 再生設計 (Regenerative Design) 原則的空間。
- 文化共融與美學價值:透過原住民族意象設計、文化彩繪與裝置藝術,讓傳統智慧與當代設計融合,提升場域的文化特色與精神價值。
- 學生實作與產學合作:讓學生透過手作參與空間改造,學習環保建築、工藝設計與永續發展,並與企業或工坊合作,推動環境友善的材料應用。
- 節能減碳與環境改善:改善貨櫃屋的結構與環境,包括生鏽處理、通風照明提升、地坪鋪設,打造符合節能減碳與安全需求的友善空間。
開學後第二週中原設計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及林文祺老師帶領師生,目標是將信實基地的貨櫃屋進行廢物利用與再造,結合原住民生態與文化,透過SDGs的環保設計理念,讓學生親手實踐環保藝術、再生設計、節能減碳,同時展現原住民族文化的靈性與美學價值。魯瑪夫主任一向強調教學實踐與實作學習的翻轉教育,透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讓學生從參與實作的過程中學習解決問題,並透過實際操作培養設計思維與永續環保意識,真正將知識應用於現實環境中。
首先,進行室內清除推積廢棄物,分類處理可回收材料(如木板、鐵件、竹材等)存放於指定區域,後續可用於改造,不可回收廢棄物(如損壞家具、塑膠製品)則進行分類並送至環保站處理,而可再利用物品(如桌椅、架子)則確認狀態,清潔後納入再設計方案。接著進行環境整理,包含打掃貨櫃屋內部,去除灰塵與潮濕物,並使用防霉塗層處理牆面以避免未來潮濕問題。此環節由學生小組分工執行,分為回收組負責整理與搬運、清潔組負責清理與整理地板、紀錄組則拍攝前後對比照以記錄改善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參與環境整備,也學習到資源分類、空間整理與環保材料的應用,這正是魯瑪夫主任所提倡的實作導向學習,讓學生透過參與過程深化對永續發展與環境設計的理解。
其次,執行室內照明安裝與教學實作由林文祺老師親自帶領,透過燈具安裝實踐提升貨櫃屋的照明品質與安全性,同時讓學生學習基礎電路與照明設計。首先檢查貨櫃屋現有電力接線狀況,確認是否有老舊電線需要更換,接著選擇合適的節能燈具,如室內使用LED節能燈(白光或暖光),外部則增設太陽能LED燈以減少電力消耗。安裝過程中,學生將學習基礎電路原理與安全規範,實際操作燈具安裝,並測試與調整亮度與色溫。
此外,林文祺老師以專業的解說電源總開關箱採匯流排型式,配置無熔絲開關,透過此設計控制並平衡電流負載,不僅能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還能有效降低用電風險,提高整體節能效率與安全性。匯流排系統可確保不同區域的電力分配均衡,減少突波電流對設備的影響,進一步提升電路的可靠度。
一般居家電源多採單相三線式裝配線路,而營業場所及廠房則申請三相三線或三相四線式供電,因應不同場域的負載需求。本課程則以基礎單相三線為示範實作,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學習如何配置安全可靠的用電環境。林老師特別強調,此基礎實作能讓學生培養空間用電安全意識與配置邏輯,為未來進一步學習更複雜的電力設計奠定基礎,使其在日後進行空間規劃時,具備基本的電力配置概念,確保空間使用的安全與能源效率。
魯瑪夫主任表示,為確保學生能夠透過實際操作學習設計與施工的結合,使學生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學習者,更能成為動手實作的實踐者,透過親身參與空間改造來強化學習成效。此環節由技術指導老師提供指導,學生則分組執行,包括設備組負責燈具組裝與固定、測試組確認電源與照明亮度、紀錄組負責記錄施工過程與學習成果。在這樣的實作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透過實際操作深化對電路配置與能源管理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將其應用於未來的空間設計與建築實踐中。
貨櫃區側方增設清洗水槽與龍頭教學實作
除此之外,為因應貨櫃工作室的清潔需求,本次也進行增設清洗水槽與龍頭的實作課程,並由林文祺老師全程示範與講解,讓學生學習水源管線配置與實際施工技術。
首先,學生將了解基礎水路系統,包括:
- 水源供應概念:如何透過主供水系統截取水源,並延伸至新設的水槽區。
- 管線材料選擇:介紹PVC管、PE管與銅管等不同材質的管線特性及應用情境。
- 水壓與流量計算:確保安裝的水槽與龍頭能維持穩定水流,不影響其他供水需求。
接下來,老師將示範如何從自來水主線截斷,並透過三通接頭引接水源,完整的施工步驟如下:
- 關閉主供水閥門,確保施工期間無水流影響安全。
- 確定水管位置與測量管徑,標記三通接頭安裝點。
- 使用切管器裁切PVC水管,並以砂紙打磨管口確保接口平整。
- 安裝三通接頭,確保其與現有管線密合,避免漏水。
- 連接水管至水槽龍頭區域,確保水管彎角流暢,避免水流受阻。
- 固定水槽與排水系統,確保清潔用水能有效排出,不影響周圍環境。
- 開啟水源測試系統,檢查水流穩定性及是否有漏水情況,進行最後調整。
在這次水電改造課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如何規劃水源管線、選擇適合的管材與接頭,還能親手操作安裝,體驗水電施工的完整流程。透過這次的實作訓練,學生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術應用,為未來進一步參與空間改造與設計實作累積經驗。
最後,進行環境評估與規劃設計,評估貨櫃屋外牆是否有鏽蝕、破損或褪色問題,確認地坪是否需要舖設透水磚或木地板,並檢視周圍環境是否有遮蔽問題、排水不良或綠化空間不足等狀況。根據評估結果,規劃改造方案,包含外牆美化方案(如進行原住民圖騰彩繪或使用可回收木板包覆牆面以降低貨櫃過熱問題)、地坪鋪設計畫(如使用環保透水磚或木棧道以符合節能減碳要求)、綠化設計(如增加可食地景區域種植藥草或原生植物,並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以促進水資源循環)。環境評估與設計將由環境設計指導老師協助學生進行,學生小組分為紀錄組負責測量貨櫃尺寸並拍攝現況、設計組提出改善提案並繪製簡單草圖、討論組進行團隊討論並匯整設計方案。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得以參與空間評估、環境分析、設計規劃與後續執行,這不僅是一個學習機會,也是一場設計實踐,讓學生學會如何從觀察、分析到動手實作,真正實現「從教室到現場」的學習模式。
本週預期成果為貨櫃屋內部完成廢棄物清理,提供乾淨可用空間,並完成照明安裝教學,使學生學習電路與燈具實作。此外,透過環境評估擬定改造初步設計方案,確保後續改造計畫的順利推進。這次的工作不僅是場域的更新,更是一場教學實踐的翻轉,魯瑪夫主任透過讓學生實際參與設計與建造過程,改變傳統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學習理論知識,更能在實際應用中獲得設計與施工的寶貴經驗,真正體現做中學與學中做的設計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