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大小事-兩種運動會
文/魯瑪夫主任
一提到運動賽事,總讓人想起原住民菁英在這方面的精彩表現,多從曝光率高的國際比賽認識優秀選手。今年5月,我帶著一群學生去參加台灣八大布農行政區輪流舉辦的布農族運動盛會,並非我們組隊報名,而是與課程結合的實地體驗。
現場約有布農族人5000人聚集,各個皆為技能重量級有備而來,氣勢淘天。大家見了面特別熱絡寒暄,親切招呼,所以比賽還未開始,氣氛就已熱鬧不已。開始後,周遭加油聲不絕於耳,時而含混落敗的惋惜聲及勝利的歡呼聲,賽場外和賽場內一樣精彩,一樣汗流浹背。
布農運動盛會的比賽項目,有些非國際賽事中常見,比如鋸木頭、背重物、拔河。背重物竟然也可以成為競賽項目?而且是認真在投注心力的比賽,這對漢人來說感到不可思議。鋸木頭和背重物反映族人平常生活的樣貌,布農族靠山吃山,用體力換取大山自然資源是傳統生活,不僅把樹砍倒,還得把它抬回家。即使現在有汽車載送,減少背重物過程,但是抬上抬下的動作,再劈成更小塊的木頭,其實都非常耗費力氣。
我唸研究所時,曾經帶當時的同學去部落參加部落的運動會,其中一個項目是排球比賽,使用的球並非正常的排球,而是直徑50公分以上的沙灘球,雖然皮質比較柔軟,但是體積很大,重量也重,如果拍打的手勁很大,被砸到確實滿痛的。我同學見狀,猶豫著要不要上場,便問為何不用正常排球?部落婦女說道:「那個球太小了,看不清楚,打起來沒有感覺」。
後來另一人,被一個部落婦女拍過來的球砸中耳朵,他說他感到瞬間耳鳴,沒想到女性的手的力道可以把球拍的這麼遠、這麼高;原來都是日常工作所磨練出來的力量,非常驚人。部落女性在忍受付出勞力的痛苦這方面,確實有卓越之處,體能方面因為生活環境的需要,幾乎每天都在搬重物的重量訓練而增加。
我們平常電視上觀賞正規的比賽,諸多原住民同胞表現優異,那鍛鍊的毅力、忍受的痛苦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觀眾心態也比較嚴肅看待,對於輸贏心懸一線、攸關榮譽。原住民運動會,至少布農族運動會的目的,除了團結各地族人,提醒並且傳承年輕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讓年輕族人以趣味性的方式體驗傳統生活。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以此勉勵人做事情不可沒有目標,目標決定了人生方向。科學訓練促使選手邁向更高榮譽的過程,選手拼命晉級獲得參加的資格,窮盡體能訓練自己,為要爭取殊榮與冠冕。布農族運動會的選手們,訓練的場地在山村部落,幹活的無形之中,身體適應各種粗活不叫苦,是他們訓練的方法;傳統技能賽事,乃集全體族人之力,表現了傳統生活每天都用在盡力氣、實實在在的生活,而非奮力與人爭輸贏。
兩種氣氛十分不同的賽事,都望向自己的目標,經歷著日日的磨練,顯耀出非凡的光華。其實若想認真度過人生,不論信仰或職業,人人都在人生賽場上:「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林前9:24)只與自己較力,逐漸累積達成目標所需的實力,鍛鍊出足以承受成功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