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學年度設計原住民專班一 基礎設計(一) 課程期末作品集總檢

授課教師:邱士峰老師

課程總結

本學期課程以「空間設計理念的探索與實踐」為核心,結合信實基地的實際需求,透過議題發掘、設計理念形塑及實作製作三個主要階段,逐步引導大一學生完成個人或小組的創作專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設計的技術與方法,更培養了對設計倫理與永續發展的深入思考。

魯瑪夫博士(原專班主任)特別強調,課程應朝向教學實踐實作社會設計創新的方向發展,並將原住民文化設計元素融入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與設計的可能性。同時,他也強調培育學生在設計與創作中的突破,期望學生能以創新設計解決真實問題,並在社會設計領域展現影響力。

作品檢視與成果分析

1. 空間設計理念發掘與議題探索

  • 目標達成評估: 學生在課程初期針對信實基地進行環境觀察,提出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價值與環境永續性的議題。多數學生能從觀察中挖掘潛在需求,進一步結合原住民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探討。
  • 優點:議題多元且具深度,能結合個人背景與社會議題,特別是在文化面向上展現出與原住民精神的聯結。
  • 改進建議:部分學生在中心思想的提煉上尚需更多指導,以提升作品的專注性與概念完整性。

2. 概念發展與設計提案

  • 目標達成評估: 學生運用課堂中所學的設計方法,針對信實基地特定環境提出創意設計方案,並融入環保與永續理念。課堂中採用反覆提案與修正的模式,幫助學生完善作品。
  • 優點:學生能在提案中融入原住民文化設計元素,如圖紋、符號、建築結構與精神理念,設計作品不僅具有文化深度,也呼應社會設計創新的價值
  • 改進建議:未來可加強學生對技術細節與材料應用的掌握,並更深入探討作品的實用性與可行性。

3. 實際設計與製作

  • 目標達成評估: 學生在期末完成具體的設計作品,並透過模型、數位繪圖與實體製作等多種方式呈現設計概念。一些作品展現出學生對空間尺度與細節的精準把握,以及原住民文化符碼的創新運用。
  • 優點:學生整合創作與製作能力顯著提升,作品富有創意且與課程主題緊密結合。尤其在將原住民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方面,部分作品展現了高度的創意突破與文化自信
  • 改進建議:可增加實作時間與資源投入,讓學生能更深入體驗製作過程中的挑戰與技術學習。

課程指導理念與學生突破

魯瑪夫博士表示,透過邱士峰老師基礎設計(一)課程核心是培養學生在文化與設計間的連結能力,尤其是如何透過設計詮釋原住民文化的精髓。基礎設計(一)課程不僅是設計專業的基石,更是學生探索文化與社會設計價值的起點。魯瑪夫博士表示經與邱士峰老師教學討論交流後更讓學生在文化深度與創新實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成長。期待學生能將本學期的學習成果延續到未來的設計實踐中,成為文化保存與創新設計的推動者。

他強調:

  • 教學實踐實作:課程的實踐環節是學生發展創造力的關鍵,透過實地案例的討論與創作,學生能更深入理解設計如何應用於真實環境中。
  • 社會設計創新:鼓勵學生將設計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尤其是在原住民議題與文化保存方面,設計作品應具有影響力與實用價值。
  • 原住民文化設計元素:學生在課程中成功將文化圖案、神話故事、空間概念等元素融入設計,並進一步探索文化現代化的可能性。
  • 學生突破:透過跨領域的學習與創意引導,學生對設計的視野與文化認同有了顯著提升,部分學生展現出與原住民文化議題深度結合的創新思維。
  •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