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萬花筒馬來西亞原住民

文/魯瑪夫博士(中原大學副教授級、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系主任)

災荒、獻祭犧牲與恢復,可說是所有原始宗教文化的共同主題。現代可知、擁有前述共同主題的大部分宗教當中,只有一個宗教推動了西方文藝方復興、宗教改革,進而促成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此即為基督教。有關於此,都是建築學、設計學或宗教人類學上值得深入的比較議題。

民族萬花筒—馬來西亞原住民

馬來西亞(下稱大馬)建國之初,即具民族多元特徵。大馬人口最多民族為馬來人,其次為華人,再者為原住民、印度人等比例低微之民族;而馬來人有時與原住民混稱,將二者併計成為大馬最多的民族人口,有時分別計算,原住民人口就驟降甚多。為何原住民和馬來人的指稱會產生混淆現象,其因之一乃大馬憲法的規定本即對二者似合若分的定義。本文所指原住民不包含馬來人,僅含東馬原住民,東馬乃與馬來半島之西馬有海之間隔的沙巴及砂拉越(或砂勞越)二洲。憲法明定的砂拉越原住民族群約二十族,沙巴部分則以indigenous的廣泛用語,並未列舉出族群名稱。

砂拉越原住民的族群分類,自網路可查得資訊,可知流通之砂拉越族群名稱不盡然全與憲法明列[1] 的相同;即便是馬來西亞觀光局提供的砂拉越中文旅遊資訊述及的伊班人 (Iban) 、比達友人 (Bidayuhs)、 馬蘭諾人 (Melanaus) 及烏魯人 (Orang Ulu)[2] ,並非憲法明列族群;也許是族群支系、混血新生支系等原因所致,均尚待更嚴謹的研究調查。

沙巴的卡達山杜順族傳說遠古乾旱嚴重、飢荒四起,守護神Kinoingan以其女做犧牲祭品,四處埋下其女不同身體部位,天始復降甘霖、地再產出,演變出Unduk Ngadau祭儀[3]。災荒、獻祭犧牲與恢復,可說是所有原始宗教文化的共同主題。現代可知、擁有前述共同主題的大部分宗教當中,只有一個宗教推動了西方文藝方復興、宗教改革,進而促成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此即為基督教。有關於此,都是建築學、設計學或宗教人類學上值得深入的比較議題。

對於東馬原住民而言,馬來人為從印尼遷入馬來半島的外來人口,勢力日漸茁壯,真正的原住民被迫往東馬遷徙,形成現今原住民居住地域。雖然族群繁多,原住民住屋形式以高腳屋為主,屋內地板離地面數公尺,以便防熱帶雨林潮濕氣候、多蛇鼠之患。屋內形式以人之身體部位互為指涉,頭與屋頂對應、軀體與屋內空間對應、腳與支柱對應[4],乃以人體詮釋住屋空間之民族文化類別。

根據實際走訪東馬原住民部落的經驗,大馬原住民傳統文化流失其實甚為嚴重,相關的口傳資訊在年輕一輩中已難尋見,僅曰兒時印象裡的老人家有說過或做過,也許與其教育制度取向有關,台灣原住民族群教育在此方面,相較之下,尚稱見長。


[1] 大馬憲法161條第6、7款:(6)In this Article “native” means—  (a) in relation to Sarawak, a person who is a citizen and either belongs to one of the races specified in Clause (7) as indigenous to the State or is of mixed blood deriving exclusively from those races;(7) as indigenous to Sarawak are the Bukitans, Bisayahs, Dusuns, Sea Dayaks, Land Dayaks, Kadayans, Kalabits, Kayans, Kenyahs (including Sabups and Sipengs), Kajangs (including Sekapans, Kejamans, Lahanans, Punans, Tanjongs and Kanowits), Lugats, Lisums, Malays, Melanos, Muruts, Penans, Sians, Tagals, Tabuns and Ukits.,)
[2] https://www.promotemalaysia.com.tw/spot_info.aspx?class_id=14
[3] 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F_ID=78434&FT_No=1
[4]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493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