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萬花筒|馬來西亞原住民
文/魯瑪夫博士(中原大學副教授級、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系主任)
毛利牧師亦證實族群起源於北方一座小島的說法,還有我們相近的語言等等,接著語帶感動地說,前幾天他夢見有人將要來拜訪,但不確定時間,他等了幾天後,在我們見面的當天他有事要去另一地點探訪,無法再等下去,乃將要帶的東西放到車上,開車離開,沒多久就接到教會姊妹的電話,他迅速返回,才能夠有此次會面。
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承認其祖先來自北方一島,普遍認為係指台灣。2023年初走訪紐西蘭,紐西蘭分成北島及南島,北島的奧克蘭為千帆之都,我在北島期間,活動範圍幾乎限於奧克蘭,當地華人說北島原住民多居住於近山區,因此在奧克蘭我很少見到毛利人,南島毛利人較多,不過亦不常出現於觀光地點。
到了南島,因緣際會下,拜訪了一位毛利人與白人混血的牧師。能夠與他見到面,歷經一段有趣的插曲。這位毛利牧師帶我們到他主禮的會堂參觀,解說歷史淵源。會堂毛利語稱「Marae」作為文化知識及族群歷史傳承的重要場所,一般人不能任意進入,必須經過主事者的同意才可入內,會堂內部有毛利人傳統雕刻及圖騰。我有幸進入作為教會的會堂,連十字架的雕刻都很具特色,非常精美。當西方傳教士傳入基督教後,毛利人的教會尚維持著傳統會堂的建築形式,而台灣原住民地區的教會多為西式建築,於今少見傳統形構的宗教空間。
毛利牧師亦證實族群起源於北方一座小島的說法,還有我們相近的語言等等,接著語帶感動地說,前幾天他夢見有人將要來拜訪,但不確定時間,他等了幾天後,在我們見面的當天他有事要去另一地點探訪,無法再等下去,乃將要帶的東西放到車上,開車離開,沒多久就接到教會姊妹的電話,他迅速返回,才能夠有此次會面。
回到北島,非常巧妙的機會及安排,和一位毛利領袖會面,談到原住民產業及雕刻,毛利人以小農發展的農特產品不多,言談間得知和法規、環保以及工資有關,他們反而希望台灣能引進技術協助。根據觀察,毛利人雕刻殊甚精緻,也許是受過大量西方文化薰陶影響,與之相較,台灣原住民雕刻質樸、線條較為簡單。
毛利人社會組織規模從大至小分別為部族、部落和家族,毛利人乘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故其獨木舟的命名有時代表了社會組織的名稱。毛利人製船技術高超,博物館內陳設一艘巨大的獨木舟,可乘坐上百人,相當壯觀。布農族雖是高山民族,不過仍有船這個詞彙「gadu」。
被視為紐西蘭建國依據的「懷唐伊條約」(The Treaty of Waitangi)簽訂於1840年2月6日,簽訂的版本包括英文及毛利語兩種文字,總計30位毛利領袖簽了英文版本,512位毛利領袖簽下毛利語版本。人類對語言的瞭解及定義,隨著生活形態有所變遷,並受限所能夠理解的經驗來賦予組成語言的意義,例如現今的網路用語,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根本不會有人理解那些網路用語的意義。
由於語言詞彙數量、語意及生活經驗的差異性,懷唐伊條約施行後,引發毛利人的不滿。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相同,族群詞彙中並無Sovereignty(主權)此一現代法律用語,毛利語版本條約採用有幾分相近的語彙,卻因族群沒有政治組織的經驗及概念,而斯時歐洲的政府組織、政治管理及對外條約等經驗早已發展成熟,雙方就主權認知歧異過大,導致毛利人認為被剝奪了管理的主導權及土地,即使嗣後進行了條約和解等一系列補救措施,到了現在,當紐西蘭舉國歡慶懷唐伊條約建國日時,毛利人的反應卻是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