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沙龍講座圓滿落幕——從食農教育走進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實踐
📍活動時間:114年5月14日
📍講座主題:食農教育 vs. 原住民部落
📍講者:王賢博士|新竹縣田寮國小校長|布農族文化實踐者
在地文化共學.食農永續共築
2025年5月初,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簡稱原專班)於赴花蓮卓溪鄉進行移地教學期間,邀請來自原鄉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王賢校長蒞臨指導,於布農豆豆屋分享布農族教育與生活智慧,讓學生深刻感受文化厚度與生活韻律的關聯。為延續該次經驗並深化教學成果,原專班特別於校內再次邀請王賢校長,以「食農教育與原住民部落」為題,帶領參與者一同探討食農教育的當代意義與原鄉實踐路徑。
食農教育:從政策推動到生活實踐
講座中,王賢校長首先從《食農教育法》的六大推動方針切入,說明食農教育並非僅止於飲食與農耕結合,更是一種融合文化保存、健康生活、土地倫理與環境永續的綜合性教育實踐。他強調,真正有效的食農教育應從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的角度出發,結合在地資源與社區需求。例如,從當季食材的烹飪、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到園藝與共耕的社區參與,皆為具體且可行的實踐模式。
原住民族食農教育:文化、土地與傳承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副教授特別分享了,針對原住民族群的食農教育推動,須立基於族群文化脈絡與地景環境的認識。以布農族火耕文化為例,燒地不只是農業技術,而是一套理解土地時序與生態規律的智慧。王賢校長也分享了關於泰雅族維持山林共生的耕作狩獵生活、布農族以版曆為本的節氣農耕、雅麥部落創新的「食物森林派對實境劇場」等案例,皆體現出部落以文化為本位的食農實踐,進一步展現教育與地方創生、綠色旅遊、環境保育三者之間的交織與共構。
建構原鄉食農教育地圖:以學生為本的實踐架構
王校長進一步指出,推動原住民食農教育須朝向系統性規劃與在地化實踐發展。其建議包括:
-
建立以原民歲時祭儀與節氣為核心的食農教育曆
-
盤點部落傳統作物與食物系統是否健全、是否能滿足日常需求
-
評估部落生產是否符應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及SDG 2(消除飢餓)
-
共構短、中、長期的部落食農永續行動藍圖
-
鼓勵跨校、跨部落、跨專業的交流與協作,培育具設計力與文化敏感度之跨域專業人才
這樣的實踐不僅是教育內容的創新轉譯,更是對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具體回應與現代化重構,對應教育部跨領域人才培育目標與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知識傳承的宗旨。
食農講座啟動共學社群:USR精神的具體體現
講座尾聲,參與者踴躍分享自己對原住民食農文化的理解與反思。無論是校內教師找到了與課程連結的新靈感,還是關心永續議題的民間團體分享落實策略,皆顯示此次講座不僅為知識的傳遞平台,更逐步形成一個關懷土地、文化與教育的共學社群,實踐中原大學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USR)核心價值。
深化學習場域:走進信實基地的部落教室
活動最後,原專班特別安排王賢校長與張珠蘭女士參訪校園內信實教學基地「部落教室」。此場域為結合可食地景、原生種植與永續設計之教學實驗基地。雙方就未來發展原鄉式食農教育模組、結合裝置藝術與環境設計,展開初步討論,為部落教室未來成為文化與教育平台奠定基礎。
總結:在土地中學習、在文化中實踐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總結表示:「每一次講座都是一次文化與教育的交流與連結,讓學生更深入地體認到:食農教育,不僅是一門課,更是一種文化實踐與土地倫理的展現。」
未來,原專班將持續推動以學生為中心、以文化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透過跨領域課程、社區共學與USR實踐,描繪屬於原鄉青年世代的文化設計之路,並共同打造屬於我們的「原鄉食農教育地圖」,為台灣多元文化與永續教育奠定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