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原專班設計實作 PBL 課程案例
中原信實基地廁所木棧道扶手整修工程
一、課程規劃與背景
由設計原專班主任 魯瑪夫博士籌備規劃,課程由林文祺老師帶領師生進行實作,並由 尤天鳴老師協助引導。本課程以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為核心,透過實際修繕校園及社區場域設施,培養學生的 設計思維、實務技能與社會責任。課程同時回應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精神,以及原民會推動「大專校院原住民族知識研究及教學」方向,並對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課程核心強調:
-
安全性:透過修繕消除公共設施潛在危險。
-
專業技能:讓學生學習木構造檢修、環境設計與永續建材再利用。
-
文化意涵:回應原住民族「尊重自然、取材有道」的生活智慧。
-
永續實踐:推動循環材料再利用與環境友善工法。
二、現場問題診斷
學生透過實地勘查與量測,確認以下問題:
-
扶手損壞:原木扶手已腐朽斷裂,銜接位置未在立柱中心點,導致懸空腐朽,失去支撐力。
-
立柱受損:三寸平方立柱未定期保養,有十支遭白蟻蛀蝕,內部空心化,柱基亦腐朽,急需更新。
-
保護不足:完工後未定期刷護木漆,導致嚴重劣化與安全隱患。
此診斷結果與 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與 SDG 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相呼應,確保公共空間設施安全並延長使用壽命。
三、翻修作業工法
依據師生共同討論後擬定的修繕工法:
-
拆除:移除四寸六分左右兩側扶手及腐朽立柱。
-
材料回收:以三寸南方松回收木料重新鎖定螺絲,並以立柱為銜接點,強化支撐力。
-
立柱拼接:腐朽立柱部份,以兩片三寸 × 一寸三木料拼接,下方加墊六分木料與棧道基底條,再鎖上扶手固定。
-
防護處理:完成後上護木漆兩遍,增加防腐與耐候性。
此修繕作業體現 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透過回收再利用與延壽工法,減少資源浪費。
四、環保與教育意涵
-
環保回收:利用回收木料降低新材使用,符合循環經濟概念。
-
專業教育:學生透過親身參與,理解木工結構與永續維護的重要性。
-
文化傳承:強調「修繕重於新建」的部落生活態度,呼應原住民族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智慧。
-
社會責任:以學生力量回饋社區與校園,促進社會共好。
五、SDGs 對應
- SDG 4 優質教育:透過 PBL 提升學生跨領域解決問題能力。
-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安全與維護。
-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營造安全、友善的學習與公共環境。
-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材料回收再利用,延續建材生命週期。
- SDG 13 氣候行動 & SDG 15 陸域生態:強化木材保護,減少過度砍伐與資源耗損。
六、課程成果與價值
-
學生完成一次 真實案例的設計實作,培養工法理解與實務能力。
-
校園與社區獲得 安全改善與環境升級。
-
推動 大學社會責任(USR),落實「從教室到部落」的教學實踐。
-
展現 原專班結合文化、設計與永續的特色課程模式,可作為未來其他課程的示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