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務委員會指導 中原大學攜手原專班推動「原民陶藝文化轉譯」體驗課程 —— 50位華語教師齊聚一堂 深入原鄉文化記憶
2025年7月7日,由僑務委員會指導、中原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主辦,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協辦的「雲端上消失的獵人:記憶、遷徙與文化消隱的軌跡」及「泥土與記憶:原民陶藝的創意實作與文化轉譯」主題工作坊於中原大學科學館103室順利舉行。活動特別邀請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暨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擔任講者,分享原住民文化脈絡與陶藝智慧,現場吸引來自歐美各地將近50位華語教師熱情參與。
魯瑪夫博士指出,儘管當日桃園地區正逢颱風來襲,天候不穩,但與會教師們不畏風雨、準時出席,展現高度學習熱誠與文化交流的認真態度,讓主辦團隊深受感動。課程中以實作方式體驗原住民陶壺製作,包括「搓圓陶土」、「捏指挖壓凹洞」、「虎口捏壺」等技法,以及族群紋樣轉譯設計,體會台灣原住民族的陶藝美學。同時也特別邀請原專班「設計與文化創意實作」課程的陳曉莉老師現場協助指導,透過教學專業引導參與者深入操作,強化體驗與學習連結。
課程不僅是創意實作,更是文化啟蒙。「第一次聽到這麼精闢的原民文化資料,感動滿滿,是過去從未接觸過的第一手文獻!」有教師如此表示。而在講座中,魯瑪夫博士以動人敘述分享部落與自然共處的智慧,特別提及他與臺灣黑熊之間的互動故事,引發教師們對「人與萬物關係」的深刻省思。一位參與者寫下:「這份愛與尊重令人動容,也讓我重新認識原住民文化的人道精神與厚度,是一次全新的學習與啟發。」
作為台灣原住民族代表之一,魯瑪夫博士也在現場代表部落帶來深深的祝福:「願我們的文化能在華語教學與國際交流的平台上被更多看見、理解與尊重,與全球華文教育激盪出更多美好的火花。」
本次活動圓滿成功,不僅深化參與者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認識,也促進未來國際華語教學與在地文化的跨界融合。中原大學團隊期盼藉由此類文化體驗課程,建立更多與全球華文教師的互動與連結,並與原鄉部落攜手推動文化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