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文化與永續設計的交會:走進原住民族古陶壺的技藝世界
主講|魯瑪夫副教授(設計學院原專班主任)
指導|陳曉莉老師
時間|114年5月10日(三)09:00–16:00
地點|中原大學熱誠樓一樓 原住民專班教學區
生態與文化系列|原生文化與永續發展之跨課程實作紀實
為落實永續教育、推動跨域整合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族專班(簡稱原專班)特別規劃「原生文化與永續發展」通識課程,並由魯瑪夫副教授邀請「設計與文化創意實作」課程之陳曉莉講師共同採用翻轉教學(Flipped Learning)與問題導向學習(PBL)策略,展開一場結合文化保存、環境永續與設計創新的教學行動。
本課程以「古陶壺」為主軸,從原住民族的傳統陶藝技法出發,導入當代永續設計理念,引導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理解文化脈絡,實際參與陶藝創作,促進跨領域學習與文化共感,實踐從「做中學」的教學目標。
跨域教學|文化故事的啟發與知識傳承
課程開始,魯瑪夫副教授透過介紹排灣族陶藝家廖光亮的紀錄片,引導學生認識台灣原住民窯藝文化的發展與創作精神,並透過排灣族陶藝園區的故事,展現文化場域與創意實作的社會價值。
影片搭配歷屆學生創作的紀錄短片與作品展示,呈現陶壺不只是工藝品,更是一段段蘊含族群記憶與生活哲學的文化敘事。這樣的影音策略不僅激發學生興趣,更讓文化學習具備實感與情境連結。
動手實作|從一塊陶土出發的永續學習旅程
實作課程由陳曉莉講師帶領,學生操作黃陶土與瓷土,體驗從「練土」去除氣泡、手工塑形,到土板機輔助成型的完整過程。不同材質的選擇也成為學生討論「環境友善材料」的契機,認識資源選用與碳排影響的關聯。
創作過程中,同學進行化妝土彩繪與圖騰裝飾,結合布農族移地教學體驗與其他原住民族文化印象,轉化為具有個人觀點與文化感知的作品。每一筆裝飾、每一道刻痕,不只是藝術表達,更是文化永續的實踐。
課程最後進行兩次燒製(素燒與釉燒),透過節能窯燒設備,學生進一步理解「零碳製程」與傳統技藝在現代技術中的融合可能。
教學互動|設計思維與文化敏感度的培養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副教授也分享了在本次課堂交流中,原專班學生與來自理、工、人文等不同學院的同學自然產生對話,進一步深化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文化問題與創作靈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動與碰撞,也促進學生在跨文化與跨學科場域中培養更高的文化敏感度與設計思維。
課堂中有學生幽默創作骨灰罈,也有學生設計日常實用器皿如馬克杯與香氛台,皆為文化創意與永續生活的具體展現。
正如魯瑪夫副教授所言:「在數位與自動化的時代,動手創作是一種寶貴的能力,也是對土地與文化的回應。我們期待學生『用心』去理解,才能創造出有靈魂、有故事的設計。」
教育轉化|翻轉學習與未來人才培育
最後魯瑪夫副教授也強調這門融合原專班與全校通識課程的跨領域教學行動,不僅回應教育部推動「翻轉教育」、「學用合一」、「永續設計」與「文化深耕」的政策方向,更落實SDG 4(優質教育)、SDG 11(永續城市)、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及SDG 13(氣候行動)等核心目標。
學生從一塊陶土開始,學會創作、理解文化、關心環境,並轉化成具備社會責任與創意解決能力的設計思維。這不僅是一堂課的完成,更是一場深具影響力的「原生文化設計轉譯與永續未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