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 原民文化產業暨設計職涯沙龍講座
回味無窮的文化記憶|從文化到職涯,連結學生與部落的設計未來
講者:吳雪月 Dongi Kacaw(阿美族文化保存者/野菜教母)
時間:114年4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00–12:00
地點:中原大學熱誠樓一樓 原住民專班辦公室
講座緣起|落實政策目標,培育具文化自信的原民設計人才
本次講座由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簡稱原專班)策劃辦理,呼應教育部及原民會設計與文化跨領域人才培育、原住民族知識研究及教學核心精神,旨在拓展原住民族學生的文化視野與職涯想像,建構以文化為基底的設計教育行動方案。
講座邀請長年深耕食農教育與文化保存的阿美族實踐者——吳雪月老師教官(Dongi Kacaw),帶領學生從野菜文化出發,重新認識部落知識、族群倫理與土地關係,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將設計專業融入永續文化的實踐路徑。
講座同時作為本校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項目之一,對外開放校內跨系師生與桃園在地居民共同參與,擴大社會影響力,實踐大學公共知識的推廣角色。
🌿 野菜不只是食材,更是一種文化記憶
吳雪月老師以「回味無窮的文化記憶」為題,分享自身自1990年代以來投入原民野菜文化的田野紀錄與實作經驗。她以生命故事串起野菜的辨識、採集、烹調與文化背景,強調「原住民族的吃,是跟著季節走的;我們從不過量採集,也不連根拔起。」這樣的飲食智慧體現了原住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她也指出,原住民族的飲食系統往往隱含著社會制度的運作邏輯,例如阿美族男子年齡階級與婦女分工,皆體現在日常飲食行為與口傳歌謠(如〈Tenas〉)之中,呈現族群內部的倫理關係與文化秩序。
🍃 保種的不只是植物,而是知識與記憶
吳老師在講座中分享她參與推動「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的經驗,認為「保種不只是保存種子,而是保存祖先的智慧。」這些知識系統包含了對土地的尊重、氣候觀察與族群倫理,正是原住民族永續觀的實踐核心。
她也介紹阿美族的酒麴文化與儀式植物的使用方式,例如使用毛柿、野芹菜等野菜釀造傳統糯米酒,作為與祖先溝通的媒介,顯示出飲食文化與信仰系統的緊密關係。
🌍 跨域交流下的文化體驗與共鳴
此次講座吸引來自中原大學不同學院的師生、國際學生及桃園當地居民熱情參與,現場互動熱烈。大家透過野菜的認識與講者分享的故事,實地體驗阿美族文化中飲食與土地間的深厚連結,並對文化、設計與生活間的關係產生深層共鳴。
🔗 設計走進土地,文化連結產業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指出:「原民設計教育的核心不僅是技術訓練,更是文化理解與地方實踐的連結。透過與像吳雪月老師這樣的文化工作者合作,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從部落出發,回應設計與文化的真實需求。」
魯瑪夫主任也回顧過去的教學實踐課程中與吳老師的合作,並展望未來將深化彼此連結,讓學生透過空間設計、文化商品與飲食敘事等方式,推動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創新實踐的跨域融合。
講座現場,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尤天鳴博士亦出席致意,強調本次講座不只是單次活動,而是「共學、共創、共好」的起點。原教設中心將持續串聯部落、學界與業界,作為文化傳承與知識共創的重要橋梁。
本次講座圓滿舉行,特別感謝吳雪月老師慷慨分享深厚的文化知識與生命智慧,為與會者帶來豐富的文化啟發與靈性共鳴。未來,原住民專班將持續推動以設計為語言、文化為根基、產業為橋梁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攜手更多部落實踐者與教育資源,培育具有文化素養、社會關懷與永續行動力的新世代原民設計人才。
此外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表示,中原大學原住民專班過去亦承接桃園市政府原民局委託之多項產學合作計畫,包括環境教育推廣、食農教育體驗課程與文化資源轉譯等,皆深獲地方社群與學界好評,並曾獲頒「績優計畫獎」等公部門肯定。這些成果不僅體現了大學落實社會責任(USR)的實踐力,也展現出本專班在原住民族知識教育、文化創新與產業應用上的整合能力與社會影響力。
透過文化行動與設計實作的結合,原專班持續朝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邁進,特別聚焦第4項「優質教育」、第5項「性別平等」、第11項「永續城鄉」、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第13項「氣候行動」及第17項「夥伴關係」。本次講座不僅回應氣候與環境永續的課題,也彰顯原住民族在性別分工與知識傳承上的文化智慧,讓傳統女性知識體系如食農技能、採集智慧與家庭文化,成為推動原民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原專班將持續深化「以原民為本」的教育模式,從部落出發、落實在地,並透過世代連結與跨域合作,推動一條屬於原住民族的文化共學與永續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