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設計原專班深化原住民族知識教育與跨領域設計實踐
文化傳承 × 空間語境 × 永續設計:設計原專班的實作學習(彩繪底漆實作計畫)

圖:在這張照片中,一道仿山脈造型的彩繪牆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牆面以層次堆疊的方式呈現山巒起伏的形態,柔和的線條與淡雅的色調,使其在陽光照射下展現出獨特的光影變化。自然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形成錯落有致的陰影,宛如晨曦或黃昏時分山脈的光影層次,增添了動態與立體感。 前方的植栽與樹木進一步強化了場域的自然氛圍,使牆面不僅是視覺上的裝置,也成為與環境共鳴的藝術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光角度的變化讓光影圖案不斷變化,為靜態的牆面增添了一層時間流動的詩意,展現大自然與人造景觀之間的和諧共生。這座牆版不只是背景,而是時間、光線、與自然交織出的詩篇,每一次觀看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文化傳承 × 空間語境 × 永續設計:設計原專班的實作學習
在強化學生實作能力的核心理念下,中原大學設計原專班推動 文化傳承、空間語境與永續設計 的整合學習。透過 信實教學場域 的學習與展覽製作,學生得以將學術知識轉化為實際設計成果,進一步提升 文化轉譯與創新設計 的能力。本課程強調 跨領域整合,透過環保彩繪、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等方式,使學生在 理論與實作應用 之間取得平衡。同時,學生運用 回收廢棄木材與低碳材料,學習如何將 永續設計概念 融入創作,使設計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社會責任。
展覽設計 × 手作實踐:從概念到實踐
本次計畫的核心在於 Hands-on Learning(動手實作),學生將親身參與 展覽牆體設計、木材加工與燈光配置,不僅培養 問題解決與團隊協作能力,更在實踐中深化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探索設計與環境共生的可能性。
在這次展覽設計與製作中,林文祺老師 擔任重要指導角色,不僅提供 專業技術指導,還透過實作引導學生將概念轉化為具體作品。他帶領學生進行 展牆製作、燈光配置及層次感營造,讓學生理解如何將文化內涵轉化為視覺語言。同時,林老師強調 低碳永續設計思維,鼓勵學生以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創作,使作品兼具 藝術表現與生態意識。
彩繪牆體:文化故事的視覺呈現
在本次彩繪計畫中,參與的學生除了設計原專班大一至大三的同學,也吸引了其他學系的學生共同參與,包括 馬詩芸、陳卓愉、謝蓉蔚、江孝哲、潘宥諠、白子璇、陳林芷維、黃家原、阮慈雯 及 下一階段的同學等。他們在彩繪過程中,將原住民族的文化故事轉化為 富有意象的視覺藝術作品,展現創意與文化詮釋的能力。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表示,牆體彩繪的後續設計將以 田野調查所得的原住民族聖山生態與文化傳說 為基礎,創作出具有文化意涵的視覺語境。例如,泰雅族的 「祖靈之橋」、賽夏族的 「矮靈傳說與大霸尖山」 等故事,都將透過彩繪藝術呈現,讓文化記憶以圖像的方式得以延續與傳承。
未來發展:文化與空間的共創
接下來,陳曉莉老師 將帶領學生完成最終的藝術彩繪創作,引導學生以原住民族文化故事為基礎,進行具象的彩繪設計,並強調團隊合作與創作歷程。從初步構思、設計草圖到最終的彩繪呈現,學生將學習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並運用 空間設計、燈光與裝置藝術,深化文化的視覺傳達。
原專班全體師生也期待透過這一系列的實作課程與展覽製作,學生不僅能夠精進 專業技能,更能透過實際操作,體驗如何在空間中創造出 具有文化意涵的視覺語境,使設計成為文化記憶與當代創新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