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學期 原民文化產業暨設計專題職涯沙龍講座 圓滿落幕】

突破既有疆界,打造屬於原專班的新典範:從實踐經驗談起

突破既有疆界,打造屬於原專班的新典範:從林冠誠學長的實踐經驗談起

本次講座以「族群文化——在當代中找尋自我認定的部落核心價值」為主題,特別邀請本系第三屆優秀校友、亦為專班第一位取得碩士學位的林冠誠講師,回到母系與學弟妹們交流。他透過自身在都市成長、進而學習文化、回到部落發展的歷程,為在場師生勾勒出一條文化自覺與專業實踐並行的職涯樣貌。

打破都市與部落的二元對立:原專班培力成果的具體化身

魯瑪夫主任在講座開場致詞中提到:「林冠誠是我們第一位碩士畢業的專班學生,經過努力不懈,他在第四年完成碩士學業,展現出堅持文化信念與專業發展並進的精神。他的出現,代表了原專班不只是學術訓練場,更是一個讓文化記憶與創新共生的孵化器。」主任並進一步強調,此一案例對原專班未來的教育模式、人才培育策略與部落實踐連結都具有重大指標意義。

林冠誠也在分享中提到,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歷經掙扎與調整,最終在第四年完成碩士論文與學業,這段過程雖不容易,卻讓他更堅定回到部落的決心。他相信,原民身分不應成為限制,而是成為創造新價值與文化行動力的源頭。

文化轉譯者的角色:現代部落定位的反思與實踐

講座中,林講師帶領同學思考「從家屋到南島」的文化軸線,討論家鄉因觀光開發所面臨的衝突與機會。他點出:一個懂得文化底蘊又掌握當代表達方式的設計者,正是當前部落最需要的「文化轉譯者」。這與原專班強調的「在地紮根、全球視野」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從藤編工藝的學習到南島語文化的理解、從獵槍象徵的轉化到文化活動的實踐參與,林講師示範了文化理解不只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價值的內化」與「行動的展現」。這樣的能力,正是原專班教育目標所致力培育的跨領域素養。

校友返鄉,是突破的延續,而非終點

林冠誠講師的返校,不只是一次成功職涯分享,更象徵著原專班的教育循環機制開始發揮實效。校友回流、知識回饋、經驗傳承——這正是原專班未來想要制度化推動的「部落—大學—社會三方連動模式」。

未來,專班將進一步強化「校友 mentor 計畫」,邀請更多如林冠誠般的文化實踐者回到教學現場,與學生共學、共講、共作,讓部落經驗不再是理論,而是可以被體現、被仿效、被創新的行動基礎。

學生熱烈回應:文化即設計,身分即力量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講座最後的交流環節,學生們紛紛提出對自身文化、身分與專業的疑問與期待。有學生談到如何將畢業設計結合部落議題,有人問及在都市中如何堅持文化信仰與價值,也有人反思部落與都市之間的選擇是否可以兼容並存。這些問題的提出,正說明原專班學生已開始進入「文化思辨與設計實踐交會」的階段。

結語:以行動突破經費與資源的限制,持續打造部落未來的希望平台

儘管專班面臨資源有限的挑戰,魯瑪夫主任表示:「我們更堅信『有文化、有信念的教育』能創造出影響未來的力量。」未來沙龍講座將持續邀請多元領域的文化實踐者與創新者回校分享,並透過原住民文化、設計、社會實踐三者的交織,培育更多能在部落與社會之間架橋的原專班學生,讓他們成為下個世代的文化守護者與未來創造者。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