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設計學院設計原專班【頂天立地原專班】雙月刊,2024年11月09期.
設計師日常—專訪張東儒老師/採訪整理魯瑪夫
本文專訪商業設計師張東儒老師,分享其設計理念與職涯經歷。他以色彩說故事,參與過「眷村色彩採集計畫」,捕捉台灣眷村生活記憶的色彩。他強調團隊合作、問題定義與跨域合作的重要性,並指出靈感來自生活積累與細心觀察。此外,他建議設計學生從作品整理、技術學習、溝通簡報到專案檢視等全面提升能力,並提醒創業者需具備耐心與勇氣,解決商業設計中的多重挑戰。張老師認為設計不僅是技術表現,更是與人溝通的橋樑。
色彩與生活的交響曲
色彩豐富了我們的視覺感官,無聲地挑動出內心不同情感或情緒的起伏。如何切割或區分一個空間和平面?有時畫下線條以區隔,有時塗上相異顏色做區劃。當我們欣賞一棵樹及樹上的花朵,其綠葉、咖啡色枝幹和白色、紅色、黃色或藍色等等的花朵,正透過我們的眼睛,將各種顏色揮灑於無色單調的心靈。張東儒老師畢業於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研究所,擅長以顏色說故事。他從唸書時期就開始接觸展覽及影視相關產業,陸續因緣際會接觸到政府標案,剛好去年一個機緣重返中原母校任教,藉此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和發展,透過教學的方式,與更多元的產學相互呼應。
幾年前「眷村色彩採集計畫」的文化局專案,張東儒老師當時還是學生即已參與甚深,花了一年的時間親自走訪全台10個眷村,捕捉二至三代人眷村生活的記憶顏色。採集過程中,團隊集思廣益發揮創意,為各個顏色命名。大門紅標記著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父母省吃儉用、一手撐天為家的深情記憶,又以雙手擀著麵粉白,溫柔鋪展出一家數口人的味覺記憶。還有老式又繽紛的彩色浴地磁磚,其中的藍色乍看之下,竟彷彿接近現代女性最愛的高端飾品代表蒂芙尼藍,而老一輩人可是將蒂芙尼藍踩在腳下洗澡呢!
張東儒老師在該案中,深入瞭解要解決問題前,必須先定義問題的關鍵,更深刻體會出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為設計領域在未來都是需要跨域合作。該案最終是要集結建築,設計與美術等不同的專業人士一起完成,並透過展覽的形式,將成果轉化出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來呈現。
張東儒老師以過來人的經驗談道:「學生時期主要學習技術和諸多理論涵養與思維層面的東西,並且訓練了學生們最需要的團隊合作,對於未來出社會的設計師們,擁有了許多扎實的基本功可以運用面對實際業界的眾多挑戰」,他進一步不諱言地說:「學習的課程與實務操作肯定有落差,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更印證了產學合作的重要性與現在提倡的實習課程安排。」還有與人溝通的重要性,也是他特別強調。
靈感是每位設計師所望穿秋水、朝思慕渴,它並非完全不可捉摸,實際回歸到人生和生活的累積。如何累積?受過訓練、人生經歷、細心觀察,以及好奇心等都是方法之一。「保持著好奇心面對所有事物,是獲取靈感最重要的因素。」張東儒老師直言,並因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獲得靈感的影響有感而發:「面對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已經與以往有所不同,隨便打開網站搜尋都能獲得多元的答案與作品參考,也因此靈感的重要性,其實更需要去細細體驗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不斷地去嘗試新事物與體驗生活,肯定能對於設計這一行有所收穫。」。
張東儒老師專精商業設計,這個行業必須具備商業思維與設計專業的領域,兩者本身都有各自挑戰。商業層面屬於理性的分析,而設計層次主打感性訴求,「最難的部分我認為是如何有效地將兩者取出平衡,並且同時在商業市場上,保有設計師的美感堅持,肯定是最要克服的課題」有沒有對於學弟妹們入行的建議?東儒老師回答:「我個人會先請同學先好好問自己,你對於設計有多熱愛與熱情,因為兩者缺一都會內耗未來的你們。」接下來他提出非常具體的學習方法:「建議第一點,就學期間就要好好整理自己的作品,第二點是設計相關程式技術不要停止學習,第三點要學習分類歸納與整合的能力,第四需練習溝通與簡報的專業,第五培養專案檢視的好習慣。」以上五點若能慢慢養成學習,相信對於未來設計師們都會是個面對業界的豐厚籌碼與專業能力。
再來提到創業,這個令人暨嚮往又恐懼的課題,張老師臉上現出神秘的微笑道:「創業想必過來人都知道沒有不困難的,往往面臨到的事物都是非常突發、不可預料,譬如遇到如何報價出合理的預算,去和業主溝通,都是最難權衡的,甚至商業設計的每個部分,包括廠商對接到產品實際印刷校稿等等,都隱藏許多細節和難關。」經營本身的品牌存在著諸多大大小小、包羅萬象的難題,需要有耐心、細心和勇氣去承擔及面對,一步步優化處理流程,「一個好的設計師,其實不只是將設計做的完美極致,更重要的其實是懂得表述自己的設計概念與溝通技巧。」原來,設計師不單只透過作品與人溝通,每一樣感動人心的作品背後,都是經過與不同行業領域的人之百般折衝後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