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設計實踐:結合綠建築、文化空間與數位媒體應用
綠建築與自然建材及語境空間設計課程由林文祺老師授課,旨在培養學生在設計中兼具永續發展與文化意涵的能力。林老師將帶領學生深入探索綠建築的基本理念,並介紹如何在設計中運用自然建材來減少對環境的負擔。此外,林老師還將引導學生認識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空間脈絡及文化符碼,鼓勵學生在空間設計中融入在地文化,使作品不僅具備生態友好性,更充滿文化深度。課程活動包含案例研究、小組討論及實地調研,使學生能將綠建築與語境空間的概念實際應用到自己的設計項目中,創造出符合環保與文化需求的空間作品。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表示透過「綠建築與自然建材及語境空間設計課程」,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原住民傳統與現代永續設計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將這些學到的理念實踐於設計中。這些知識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也為原住民社區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支持,使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能保有傳統智慧、尊重自然環境,並推動生態友好且具文化認同的建築設計。
綠建築與自然建材及語境空間設計課程對原住民相關設計的幫助
此課程結合了綠建築的概念和原住民文化的空間語境,不僅在技術上為學生提供生態友好的設計技能,還深度關注原住民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資源回收再利用
綠建築與自然建材課程強調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這對原住民設計具有特別意義。透過回收再利用當地的天然資源,如竹、木材和石材,學生能夠設計出符合永續原則的建築作品,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此設計理念呼應了許多原住民社區在建造過程中的傳統智慧,如重複使用建材、適應自然資源的變化等。
2. 增強文化認同感
語境空間設計課程使學生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及其與空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在設計中反映出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價值。例如,學生可以在設計中加入象徵性的傳統元素,並通過了解原住民空間的結構和功能,設計出既符合現代需求又保有文化象徵的空間,進一步促進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3. 自然建材的應用與保護
課程中介紹的自然建材應用方法,特別適合在原住民社區中推廣,因為這些社區往往對於自然資源有深厚的依賴與尊重。學生在學習如何將竹、木等天然材料創新應用於建築時,亦會學到如何在取材時維護環境的永續性,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在未來設計中更為尊重生態,避免過度開發。
4. 回應社區需求與可持續發展
課程中的設計實作通常會圍繞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例如如何設計出高效能、低成本的建築方案,改善社區生活質量。這種設計方向特別適合需要低成本維護的原住民地區,能夠增強社區的資源自給自足能力,並促進可持續的發展。
5. 跨領域技術的創新應用
在課程中學到的技術也幫助學生將現代的綠建築技術與傳統原住民建築智慧結合。透過創新性的空間配置與建材使用方式,學生能夠設計出兼具現代功能和傳統美學的建築作品。例如,設計可分解的建材、低耗能的建築結構,讓建築物在生命周期結束後能自然回歸土地,減少對自然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