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萬花筒—馬達加斯加

文/魯瑪夫(中原大學副教授兼原專班主任)

生命週期與文化影響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都需經歷的過程。對於即將出世的新生兒,有些父母特別花時間及金錢布置溫馨的空間給新生兒。對於病、老者的空間安排,主要考量通行的方便性及安全性。在亡者的擺置方面,則完全屬於另外一回事,甚受民族文化的影響。

前往馬達加斯加的文化交流

今年四月,受到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獎勵補助,我前往馬達加斯加進行交流。馬達加斯加是非洲唯一的南島語言流行國家,其原住民族因語言文化的關係,與台灣原住民族具有族群聯繫的淵源。由於台灣較常見的國外交流對象是澳洲或紐西蘭,此行承載著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任務。

宗教與建築文化的交融

我的交流起點是以宗教機構為始,宗教的切入點讓我們在心靈上有更多的認同感。傳統意義的宗教仍然是原住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作為一個建築文化學者,我特別關注馬達加斯加的建築設計及文化,這裡融入了民族文化的人類學觀察。

馬達加斯加原住民族的喪葬習俗

特別引起我興趣的是馬達加斯加原住民族的喪葬習俗。布農族對於亡者的安置,將死亡方式區分為善死與惡死。自然善終者被視為好人,並可安葬於室內門前地坪下,而這種習俗在其他族群可能會被視為異常,但在布農族文化中,這是一種榮耀。

曬屍節:獨特的文化儀式

馬達加斯加原住民族的「曬屍節」是一項獨特的文化儀式。每年或每幾年,家族會將祖先的棺木抬出地面,為屍骨進行清潔並接受陽光。這樣的習俗對外界而言可能顯得奇特,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是履行生活義務的一部分,是一種正常且常見的文化現象。

布農族與馬達加斯加習俗的對比

細究布農族的室內葬與馬達加斯加的曬屍節,兩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布農族室內葬有著為祖先取暖的象徵,而馬達加斯加的曬屍節也有類似的意味,這些儀式都反映了對祖先的追思與紀念。

台灣閩南人的追思方式

台灣最大族群的閩南人,則以設立牌位或供桌的方式來追念祖先。不同文化形式的悼祭,皆展現出人類對於感恩與愛的嚮往,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敬意,這些是科技與物質所無法滿足的心靈需求。

關鍵字: 馬達加斯加,布農族,原住民族,南島語言,文化交流,宗教,建築文化,喪葬習俗,曬屍節,閩南人,祖先祭拜,室內葬,民族文化,文化儀式,傳統習俗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