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設計原專班打造原民永續學習場域文化 × 工法 × 教育力

做中學、學中做!設計原專班實作課程強化專業與文化素養
3月25日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在主任魯瑪夫博士的帶領下,完成一場結合設計思考、空間分析與現地實作的教學實作課程,主題為「透水地坪與部落永續空間設計」。本課程不僅著重於透水鋪面的施工技術與環境效益,也涵蓋了地坪空間的平面設計規劃、視覺構成、材料再利用與在地文化融合等面向,落實跨領域與跨文化的教學理念。
教學實作課程特別由語境與空間專題林文祺老師親臨主持本次實作教學鋪設與施工技術指導,結合其專業經驗指導學生深化現地操作流程,尤天鳴老師也協助學生團隊進行,讓整體教學更臻完整。另感謝系辦同仁謝安安與王思惟的現場協助與後勤支持,讓學生能在安心的環境中專注學習與操作。
課程初期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地坪使用者行為觀察與路徑分析,根據基地需求規劃人行動線、聚落活動節點與雨水流向,學生透過繪製平面設計圖與模型模擬,思考如何以透水鋪面建構友善、安全且具文化意象的公共空間。此次地坪設計也加入回收地磚拼貼再利用的概念,學生發揮創意以地磚圖紋或自然紋理進行圖案設計,使地坪不僅具備機能性,也成為文化視覺載體,體現出設計即敘事、地景即記憶的理念。
本課程實作流程包含:一、放樣與整地:依據設計圖定位施工區域,設定坡度與排水方向,並清除場地表層鬆土與雜物;二、基底鋪設:鋪設碎石基層、進行分層壓實以形成穩定的排水基底;三、透水混凝土澆置與壓實:使用無細砂的單粒級混凝土材料,控制水灰比並避免使用震動器,以保留孔隙結構;四、拼貼再利用地磚圖騰:於施工區域進行地磚排列與拼貼設計,並強化表面壓實;五、濕養護與驗收:進行7日以上之濕潤養護,檢查滲透功能與鋪面平整度,確保設計與施工品質合一。
在永續設計教育的面向上,本課程積極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聚焦於以下幾項指標:
-
SDG 4:優質教育──課程強調在地文化結合專業知識的跨域學習模式。
-
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推動透水鋪面與雨水管理設計,促進部落友善環境。
-
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導入建材再利用概念,實踐地磚回收與再生利用。
-
SDG 13:氣候行動──透過滲透性地坪減少都市熱島效應與暴雨積水問題。

圖:照片中可以看到師生們齊心協力、親手參與環境營造與牆面彩繪的過程,不僅展現出課程的多元面向,也體現了設計不僅止於紙上作業,而是深入實地、落實於現場的實作經驗。學生們透過實際搬磚、整地、繪製牆面等任務,體會到設計師在規劃與執行中的辛勞與挑戰,更進一步理解施工細節對於整體美感與功能性的影響。
本次參與實作課程的學生包括:江孝哲、白子璇、陳林芷維、黃家原與譚呂萱等同學,皆展現出高度參與與學習熱忱,從圖面規劃、材料運用、場地實作到永續思維的轉化皆有所掌握。特別是在地磚拼貼與設計語彙表達上,學生展現原民文化元素與創意思維,使設計成果充滿土地情感與文化深度。
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博士表示,本課程不僅符合教育部與原民會原教政策方向,更充分展現中原設計原專班「文化為本、設計為橋、實作為路」的教學核心精神。藉由結合設計規劃、實作技術、在地文化與全球永續視野,培育具備社會責任與文化意識的原住民族青年設計專才,邁向為部落、為社區、為環境創造永續價值的設計未來。

圖:同學表示,這樣的教學實踐讓課堂不再只是理論與電腦操作,而是真實走入社區、走入基地,從零開始打造一個有文化與設計意涵的空間。透過動手做、與師長與夥伴互相協作,學生們學習到尊重每一個施工環節、珍惜每一次實作的機會,也逐步培養起成為設計師應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次的學習經驗,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態度與價值的養成,讓學生們更加珍惜並投入未來的設計專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