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日常|訪林亞頡老師

採訪整理/魯瑪夫博士(中原大學副教授級、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系主任)

 蒙特梭利幼兒園設計案,是林亞頡老師執業以來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之一。根據業主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兒童、成人、環境」三者相互影響的理念,將空間設計成為能夠引發孩子好奇心、主動學習的場所。「當聽到業主需求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反應在教室的動線和設計上。我想到孩子們無拘無束的天真,因此在空間上,必須打破空間的局促感,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探索。」林亞頡老師的細膩心思,從這裡一覽無遺。

旅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到了旅行的地點,有人心心念念尋找當地美食,畢竟民以食為天;一些人則忙著拿起手機玩自拍,即使是一角不怎麼起眼的街景裝置,在技術與濾鏡的加持下,也能夠拍出被眾人按讚的人物照。

「旅行對我來說是靈感的來源,每一趟旅行都會經歷一次視覺的衝擊」林亞頡老師優雅地說;視覺,對於學建築等設計學科的人來講特別重要,而且不只是眼觀,還必須用心感受。為了體會不一樣的事物,林亞頡老師閒暇時就會安排旅遊,當她身處於不同文化風景的地方,看見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彷彿冬令進補的大補帖順喉而下,剎那間獲得靈魂的滋養。

或許因為常常練習在物質空間和心靈感受的交互作用下,讓林亞頡老師的空間設計獨具曼妙的詩意,如果現在是豔夏,她的作品就像一杯冰檸檬汁,沁人心脾,倘若正值嚴冬,在你面前的將是一碗雞湯,暖人心肺;林亞頡老師的設計作品,就是如此隨境而轉的輕巧靈動。

「我非常喜歡觀察」林亞頡老師提到,觀察什麼呢?「什麼都觀察啊,人、事、物,無論是城市漫遊還是自然風光,都可以成為我設計時重要的寶庫」她認為處處都有值得觀察的地方,從人情與人性之間可以提醒她設計的方便和實用,從物與物之間能夠發現新的形式和概念。甚至走入大自然,那總是獨一無二的樣貌,從來沒有重複過的形構,暗地裡把它紀錄下來,日後擷取用在自己的設計案例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更有感受。

林亞頡老師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之後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學院深造,現已在空間設計執業約13年;她也非常熱衷於教學,因為與學生深入交流,透過作品的討論及見證其發展,帶給她教學相長的成就感。回憶起學生時代的學習和訓練,她說:「學生時期所學的室內設計課程,真的為我奠定很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培養出創意思維和空間感知。」。

由於常常聽到理論與實務有所落差這類的說法,很多學生求學時期就開始困擾著理論到底有什麼用?林亞頡老師則認為:「理論的課程看起來很枯燥,但是當你把它吸收進去以後,試著一點一點的慢慢去運用它,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可以運用自如,像我現在能夠更深刻的理解什麼叫設計原則,以前所學的理論,在現在執業時的概念形成階段,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蒙特梭利幼兒園設計案,是林亞頡老師執業以來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之一。根據業主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兒童、成人、環境」三者相互影響的理念,將空間設計成為能夠引發孩子好奇心、主動學習的場所。「當聽到業主需求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反應在教室的動線和設計上。我想到孩子們無拘無束的天真,因此在空間上,必須打破空間的局促感,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探索。」林亞頡老師的細膩心思,從這裡一覽無遺。

林亞頡老師於112學年度下學期開始任教於原專班,她特別叮囑學弟妹們要把握學習的期間,不要虛度,多多體驗觀察、謙卑學習,「身為設計師應該把心打開,創作靈感源自生活的豐富體驗。無論是日常觀察還是上課,都是在儲存你的設計能量,不要錯過這些機會。」還有圖學和施工圖,務必要認真學習和練習,這兩樣基本功夫,像一座銜接起理論以及實務的橋樑,將來用在執業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