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與桃園市政府前往角板山行館館交流,推動原民文化與觀光發展

本校設計學院原專班魯瑪夫主任及王桂鳳老師、張東儒老師於今日受邀前往復興區角板山行館,進行原住民文化空間的專業交流與經驗分享。此次交流活動由桃園市政府溫代欣秘書長、風管處廖育儀處長、原住民族行政局陳姿伶局長、教育文化科李慧慧科長及各局處等人參與交流,雙方進行了深度的對話與互動,為原住民文化空間發展帶來更多創新與可能性。

此次交流內容涵蓋角板山行館園區的多元特色,包括戰備隧道、蔣公行館、雕塑公園、樟腦收納所等重要文化景點,以及未來原住民族文化館的評估與規劃討論。魯瑪夫主任在交流中特別強調了這些文化資產的價值,並以原住民角度分享了觀光客與在地歷史、原住民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觀光導覽應融入在地原住民的觀點與連結,強化文化場域與地方認同,並將教育、傳承及多元族群融合與過去歷史變遷等議題納入空間設計與展示規劃中,使文化空間不僅僅是靜態的展示,更成為動態的學習與交流場所。

王桂鳳老師與張東儒老師則分別就傳統工藝與空間展示進行了交流,深入介紹如何透過教育與設計的結合來推動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並強調文化館未來在推動原住民文化創新、教育推廣及社區參與的多元功能。

魯瑪夫主任表示,未來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也期待能規劃更多與角板山賽考列克文化館及當地原住民部落相關的專題課程,並以本場域作為教學實踐基地,透過跨領域合作進行文化設計、空間改造及原住民文化傳承相關課題的研究與應用。藉由學生實地參與文化館的規劃設計與在地部落的互動交流,落實設計學院「從課堂到社會」的教育理念,並積極提升學生對於原住民文化創新的理解與貢獻。

此次交流活動更展望未來在提升角板山文化園區整體觀光品質及吸引更多觀光人數的發展潛力。魯瑪夫主任指出,文化空間若能透過在地文化元素、歷史脈絡及原住民故事的詮釋來重新規劃展示,並納入多元族群觀點及動態的文化互動模式,不僅能提升觀光客的參與度與體驗感,更能吸引來自國內外對多元文化有興趣的旅客,增加文化園區的曝光度及訪客人數。此外,園區內各景點如戰備隧道、蔣公行館、雕塑公園及樟腦收納所若能融入在地原住民族的解說與觀點,並以多語言、多媒體方式進行展示,將更能體現文化空間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提升觀光品質及滿意度。

未來,原專班也將與當地原住民族社區及文化館持續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應用方式,並將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觀光規劃策略,進一步提升文化園區的國際能見度及文化價值。雙方將攜手推動更多創新且具教育意義的文化展示,期望角板山文化園區能成為全國乃至國際間推動原住民族文化與觀光融合的典範場域。

透過此次交流活動,本校設計學院原專班與角板山賽考列克文化館不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為未來在文化保存、創新發展及教育推廣等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雙方將持續攜手推動更多文化及教育交流,共同致力於原住民族文化的永續發展與傳承。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專班持續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透過設計與創新,積極培育具有跨文化視野與專業能力的青年設計人才。此次與桃園市原住民族事務局及多位政府長官的交流活動,不僅展現了本校原專班在原住民文化研究與實踐上的豐碩成果,更彰顯了原住民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性與多樣性。

如有進一步了解本校設計學院原專班相關訊息,請參閱本校網站:設計學院原專班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