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空間、文化與創意的交織——大二基礎設計(三)課程培養全方位設計人才

設計說明:魯瑪夫老師以往的設計經驗是透過一個小格局的建築空間,融入了原住民文化元素,如開放的公共空間、使用木材與石材等自然材料,以及靈感來自原住民圖騰的設計圖案。整體佈局強調了功能性與美學的平衡,並設置了生活區、工作坊及休閒區域,同時結合綠化和自然光源來突顯永續性概念。

原專班林亞頡老師所教授的「大二基礎設計(三)」課程,旨在探討空間環境、創意思考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透過課程中與教師及同儕間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對空間設計的理解與創意思維。本課程作為大二學生修習的重要課程之一,延續了一年級「基礎設計」的學習,學生從基礎設計知識的模仿逐步邁向實體空間設計的實踐,這是學生第一次踏入實體空間進行設計創作的關鍵階段。

課程目標在於啟發學生的創意,幫助他們建立初步的「空間設計」概念,並透過整合原住民文化資產、永續環境與生活創意,將空間設計視為一種結合創作與專業知識的過程。在課程中,學生將深入探討空間中的「概念轉化」與「再現」,並藉由觀察環境、了解使用者需求,發展符合實際情境的設計方案。透過這樣的學習歷程,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空間造型與功能的結合,更能掌握如何從觀察校園、行人空間及生活場域中發掘設計靈感,將環境使用行為與空間機能轉化為創意設計作品。

原專班魯瑪夫主任在開學前與林亞頡老師多次的交流中,期待學生將有機會針對信實基地等校園場域進行設計實作,並延伸至生活場所、居住空間及休閒消費空間的設計項目,旨在拓展學生的設計視野,培養其解決問題、溝通協調及整合永續經營、環境參與及生態整合的能力。每次設計主題須考量環境、使用、機能與造型間的整體關聯,並需注意使用行為、機能需求及人體尺度與空間比例的結合。此外,學生將練習案例分析與學習、透過查找與辨別優良設計案例,深化其對設計概念的理解,並透過實體模型操作、表現圖學繪製,逐步將設計構想具體呈現在實體生活場域中。

也期待這門課程將幫助學生理解空間設計中「形式與功能」的平衡,並培養學生在設計呈現上的整合力與表達力,最終讓學生能夠在實際設計中,運用多元材質與方法進行創作,實現具文化識別性且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空間設計。希望學生能透過本課程建立與社會、環境及文化的連結能力,為未來深入探索空間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 2024 Copyright -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made by bouncin